• 古代中国已经占领云南,为何不顺带进攻印度出海口,直取恒河平原

    发布日期:2024-12-21 18:31    点击次数:132

    如果从云南到达印度,占领其肥沃的恒河平原的话,看似路程很短,行军方便,实则不然。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,从云南到达印度的话要经过一个国家,那就是缅甸。

    缅甸这个国家虽然不大,在古代经济上也不发达,人民也不多,那我们占领缅甸继而攻取印度又有什么困难的呢?还真有,这个国家虽然没有人和,但却有地利。

    缅甸全国有51%的森林地区,其北部更是高山地带,其中靠近云南的开卡博峰高达5881米。如此险峻的地理环境就连从缅甸行军至印度都很困难,更不要说攻打缅甸再取印度了。

   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占领云南应该是汉武帝时期。当时汉武帝征战四方,兵威日盛,连续攻破夜郎、南粤。汉武帝想借攻取南夷的兵威来招降当时在云南的滇王,可谁能想到人家滇王不同意。

    那没办法只好打了,可没打多久,汉军连克数城,兵临城下。滇王只好率全国民众归降汉朝。武帝将滇国归为益州郡内治下,又让滇王继续统领他的子民。

    展开剩余75%

    要说武帝时期确实是兵强马壮,而且能打仗的将领也多,那为啥他们不去攻打缅甸继而进取印度?确实在汉武帝统治的早年,国力强盛,汉朝开疆拓土让四方臣服。可等到攻下滇国之后已是元封二年,属于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末期。

    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、巫蛊之祸,不仅使得国力日衰,而且百姓负担极重。更为严重的是在巫蛊之祸的时候,汉武帝杀了好多能打仗的将军,例如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。

    可以说既无领兵打仗之人,又无钱财粮食来负担,所以说出兵攻打印度便无从说起了。

    而且当时是农耕时代,耕地是相当重要的,有了耕地就有了粮食,有了粮食就有了钱财。而当时的缅甸可以说是热带雨林无数,耕地稀少,当时人们认为根本没必要打过去占领缅甸印度。

    即使印度有恒河平原土地富饶且肥沃,可你根本没打到印度哪里知道印度有富饶的土地呢?

    从汉朝以后,可以说中央政府一直对云南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。即使宋朝云南建立大理国,但是大理还是对宋称臣,并向宋朝纳贡,帮助宋朝抵御蒙古。

    直至元朝,忽必烈攻取南宋大理,又继而率兵攻打缅甸。到底是游牧民族,战斗力确实非同小可,忽必烈率军两次攻打缅甸,最终取胜。缅甸成为元朝的缅中行省,蒲甘王朝沦为元朝的附属国。

    可是元朝占领的仅是缅甸的一小部分,缅甸的高山、大规模的热带雨林是元朝铁骑无法跨越的。忽必烈虽有能力取南宋、破大理,但元朝铁骑无法克服高山、雨林这样的困难。这就是元朝为什么没有攻取印度恒河平原的原因。

    到了明朝时,印度被英国殖民者占领了。我们先来看看英国殖民者是如何攻取印度及其出海口的。英国人攻取印度当然不要跨越缅甸险恶的地理坏境,他们是从海上进攻,海军提供后勤补给。

    而且当时英国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,武器装备比印度人先进好几百年,所以很容易便攻下印度及其出海口。

    也许有人会说,当年我们的航海事业也不弱呀,比如说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前所未见。不错,郑和下西洋不论从船只总量,还是从随行人数,都是前所未见。

    可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是宣扬国威,二是寻找建文帝,最主要的还是寻找建文帝。自郑和下西洋后,我们的航海事业也就没什么发展了,自然比不了当时英国殖民者的坚船利炮。

    而到了清朝,清军没有选择从海上攻取印度出海口,而是选择从缅甸这块难啃的骨头打起。但清朝打缅甸的结局可以说节节败退,可以说被全方位压制。

    由于缅甸坏境的恶劣,清军可以说战死的和病死的达到五五开的地步,甚至病死的人更多。就连乾隆帝自己都说:“五十多年八桩战事,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。”

    除了缅甸坏境恶劣之外,最主要的还是清军装备落后。征缅的将领回来都说,缅甸军队火器威力巨大,实非我朝可比。

    可乾隆不以为然,认为我朝从太祖开始就是马上取天下,火器再厉害也赢不了我们的弓马,如此狂妄自大,想不败也难了。

    综上所述,古代中国没攻取恒河平原和印度洋出海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既有战略选择不正确,没有选择海路,而是强攻缅甸。又有对印度恒河平原的不了解以及不确定性。

    发布于:天津市